在教务处指导下,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统筹组织,各学院精心培育、积极备赛,对参赛项目进行培训和筛选。经近六个月的备赛,南师学子在全国决赛舞台上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卓越的创新实践能力及出色的团队协作精神,于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在主赛道一举斩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实现历史性突破。
项目介绍: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与消费升级的背景下,车载冰箱需求持续增长。然而,传统压缩式冰箱存在环境污染、半导体式冰箱存在能效低的问题。相比之下,电卡制冷技术具备零碳排放、高能效、全固态和无噪音等优势,被认为是极具前景的下一代绿色制冷方案。现有研究表明,电卡装置功率偏低,难以满足实际制冷需求。针对这一瓶颈问题,项目组研发了一款基于声子熵工程强化的电卡车载冰箱。其核心在于:精准调控模式声子熵,提升材料电卡性能;设计八单元反向驱动结构,优化热流传递;并实现系统集成创新,开发兼具制冷与制热功能的便携式装置。该冰箱在节能、环保与应用性能上均表现优异,未来有望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及绿色冷链领域,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新的技术路径。
项目介绍:在能源转型背景下,风力发电固然重要,但机舱散热难题仍制约其发展。为此提出一种基于不同温度梯度的风力发电机机舱热能利用系统。针对机舱高温热流区,设计新型旋转-静止耦合传热热管装置实现定向导引,冬季用于叶片防冰,夏季通过叶片超大比表面积强化散热;针对中温热流区,采用多级碲化铋温差发电模块,实现风机内部小型检测设备供电自给自足;针对低温余热区,选取石蜡类相变材料进行动态调平,实现“停机储能”“运行释热”。该方案节能减排效益显著,能够有效针对“机舱热害治理难、余热利用低、防冰能耗高”三大问题,落实“热害治理——余电联产——智能防冰”三位一体的技术目标。
项目介绍:在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锂离子电池应用广泛,但退役潮带来资源循环难题。传统湿法回收成本高、污染重。本作品提出基于焦耳热的锂电废液回收新方法,通过废液基离子互补策略和金属有机框架吸附富集金属离子,再用快速焦耳热技术合成高熵合金电极材料,重新用于高比能电池。该技术省去传统金属分离复杂步骤,高效回收多种金属元素,经济效益显著;环境效益突出,减少酸碱试剂和萃取剂使用,降低有害气体和废液风险,契合绿色低碳理念。它还降低高熵合金电极材料成本,助力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为退役锂电回收提供新思路。
项目介绍:项目针对我国海量老旧小区高能耗、改造难的问题,聚焦南京市老旧小区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改造,围绕“双碳”目标探索城市更新与低碳转型的协同路径。项目通过特征谱系构建与三维评估模型,结合多源数据、问卷调研、专家访谈和实地调研进行综合评价,系统解析老旧小区改造的核心规律与难题。项目提出“光-建共生”模式,涵盖标准化与精准化双路径支持,并在代表性小区测算其可行性与经济效益。项目最终借助四维协同框架,以整区实例再次验证其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项目成果以数据大屏可视化,展现了社会技术系统协同转型理论在存量空间活化中的实践价值,为高密度城市低碳更新提供可复制方案,助力建筑领域“双碳”目标落地。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委员会主办,紧密围绕国家能源与环境政策,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是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大学生竞赛。
本届大赛以“节能减排、绿色能源”为主题,吸引了国内669所高校提交7736件主赛道作品,以及85所高校选送254件产业赛道作品,参赛作品总数达7990件,规模创历史新高。经过会评和网评环节的激烈角逐,最终131所高校的338件(含20件产业赛道作品)优秀作品脱颖而出会师决赛现场。
优异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南师学子攻坚克难的钻研探索,更饱含着指导老师们的悉心培育。师生们以智慧为笔、汗水为墨,生动诠释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这些成果的闪耀,不仅是对奋斗者的最佳回馈,更是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成效的有力印证。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位为之拼搏的南师师生!祝贺获奖师生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888集团官网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