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强调“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显示出巩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性。据统计,2023年,县域经济占全国GDP的38%,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40%,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占全国规上工业企业总量的47.8%。全国300个特色中小企业集群中超三成扎根在县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是县域经济的基底和支柱。2025年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7部门办公厅(室)发布通知,部署开展2025年“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提出重点从政策惠企、环境活企、创新强企、人才兴企、法律护企等五个维度开展服务行动。聚焦如何支持帮扶引导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从而稳定和夯实县域经济,我想就几个热点问题谈一点体会,和大家做个交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法律框架下,汇集生产要素,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支撑作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十分重要。多年来国家和地方对县域经济给予了多方位的政策支持,汇总起来主要有:支持特色产业,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财政基金、普惠金融、资本市场为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注重县域经济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县域经济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与人才培训;推动县域经济融入中心城市和区域经济圈。以上几个方面的政策发挥了巨大作用。当前经济变局和下行压力下,县域经济中有不少中小微企业陷入困境,表现在企业订单减少、库存积压,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回款困难等等,这些现象折射出当前内需不足、消费不振,资本外流、投资乏力,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影响和损伤,甚至一些企业关门歇业。因此,我们要分类施策,精准纾困帮扶。
要联系实际深刻理解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对巩固发展县域经济的政策进一步优化完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内涵式发展”“存量提质增效”“发展新质生产力”等,主要是对城镇化提出的要求,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也同样适用。要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制定政策,深入实际充分调研,对形势的研判和问题的分析要掌握好边界,从而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准确性,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强调要“增强城市政策协同性”。当前形势下制定政策,不仅要关注监督管理,更要注重激励开放,不仅要规定不允许做什么,而且要从国计民生的高度明确允许怎么做,从而更好地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执行政策要力求落地见效。落实鼓励类政策要宣传解读,使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能够了解中央的鼓励政策。要以尽快落实到位为目的,不设过多前置条件和审批标准。执行管控类政策要依法履行调整程序,设置合理的过渡期,尤其要防止“一刀切”和过度执法,应大力精简合并名目繁多的各类检查和报表,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要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如政府部门要下决心解决当前企业反映比较集中的款项拖欠问题,建立健全政务失信记录和惩戒制度,因为拖欠货款的源头大多是政府部门和央国企。行业和企业要依法建立内部治理规章制度,强化职业操守;企业和员工要守法经营、诚信自律,履行社会责任。
国际大变局下,全球产供链受创、重组。世界各国纷纷调整结构“本土化、区域化、多元化”,从而产生了新的壁垒,改变甚至阻断了已有的产供链。近期外资撤离已成规模,国内配套企业或关停或外迁,对沿海县市的影响尤甚,不少县域经济受创、产供链受损,亟须补链、强链、延链、扩链。
首先,要将已实施的“领航企业培育工程”与修复再塑产供链结合起来,进一步培育发展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产业链龙头企业等优质企业。数据显示,如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42%分布在县域,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有26%分布在县域,他们是产业链、供应链的中坚和枢纽。具有行业竞争力和生态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领军整合作用,以优质企业为骨干,进一步向县域经济里的中小微企业开放生产要素,推广自身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的成功经验,促进更多中小微企业融入“双链”,互相参股,形成资本相融的紧密共同体,逐渐形成大中小、上下游各类所有制企业融通发展的新格局。还要创造条件抱团入海,融入全球和区域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使经济活起来。
其次,央企国企要继续发挥优势,进一步向民营企业、合资企业乃至外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有序双向开放供应链和产业链,推动合作共生。央企近年来开展“共链行动”,带头开放自己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受到社会好评。央企国企要深入到县域,帮扶带动中小微企业“入链”。同时,还要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让民营中小企业“法无禁止皆可入”,使民营中小企业有更多机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从而做大做优做强。产业链中某些环节依然可以采取特许经营的方式,有序向中小企业开放。
一方面,我国14亿人衣食住行用靠自己,其中5亿农民、2.8亿城镇居民集中在县乡,县域经济中小企业担负重任,要格外重视。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拉动消费方面,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担负着重任,应在产业布局、产业政策、营商环境上对中小企业格外重视。一是应支持和扶植县域经济发展壮大,以繁荣市场、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心城市应辐射带动县域,向基层开放科技、资金、人才等要素,将县域经济纳入城市群和都市圈。应尽量避免过度的“虹吸效应”,防止造成县域经济的削弱和人才的流失。二是要注重发展消费品制造业和劳动密集产业。中小企业在涉及民生的制造业中已占很大比重,例如包含20多种细分行业的轻工业、纺织服装业、消费电子、农副产品加工和食品加工等产业在县域分布密集,汽车配件、新能源设备、医药等行业也在县域经济占很大比重。县域经济更具地方特色优势,今后不仅要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也要注重发展一批消费品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传统产业。所谓“中低端产业”,要帮助他们提升技术、升级质量、增加品种,不能盲目退出。三是要积极发展服务业解决就业问题。中小企业在生活服务业中占绝大多数,例如商贸、批发和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他们解决了很大一部分就业,要支持和扶持线下实体经济的生存发展。在部分生产性服务业中,例如研发888集团官网入口设计、物流仓储、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等,中小企业也占有相当比重,要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机制灵活、创新力强、服务精细的优势。
另一方面,要关注改善个体工商户和小商小贩的谋生环境。当今,全社会仍有数以亿计的个体工商户和小商小贩,他们虽是小本生意、艰辛谋生,但同时活跃了市场、繁荣了经济,还有不少个体户会成长为小微企业,在县域经济中也占有相当比重。但目前看,确实存在着过分监管、缺乏友善甚至不规范执法的现象,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应当给予制止和纠正。在创建文明城市、智慧城镇、绿色家园等活动中,要加强城镇工作队伍素质和能力建设,破除、官僚主义,真正从人民利益出发,担当作为、求真务实。宜居城市不仅表现在城市建筑、生态环境上,还应该体现在营商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生态上。
注:本文转自《赛迪顾问》,2025年08月1日。作者李毅中(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在2025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上的讲话,略有删减。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抗衰老专委会立足民族卫生健康领域,扎根抗衰老暨食品医药大健康等行业产业,接受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的领导,重点就抗衰老暨食品医药大健康行业开展信息交流、业务培训、科普宣传、书刊编辑、专业展览、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按照协会的部署,专委会将抓好抗衰老暨食品医药大健康行业自律与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好服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