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湖南省生态环境厅正在开展湖南省“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工作。关心湖南生态环保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在“我为‘十五五’生态环保献一策”栏目,积极参与网络征求意见活动,为未来五年的湖南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献计献策。现遴选有代表性的“金点子”予以刊登。敬请关注。
一是稳扎稳打,传统产业绿色升级。湖南传统产业占比较大,是产业结构绿色转型的重点。在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应稳扎稳打推进绿色低碳技术改造。同时,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以智能制造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能耗与污染物排放,还需严守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准入关口,完善土地、环境、能效、水效和碳排放等约束性标准体系,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
二是全心全意,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打造新能源与节能产业国家级产业集群,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支持绿色低碳导向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推动文化和科技、文化和旅游等融合发展。加大对绿色低碳企业的培育力度,打造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与技术引导,如对营收首次达一定规模的绿色低碳企业给予分级奖励,鼓励天使投资。
三是协同协作,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大力实施“智赋万企”行动,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加快商贸、物流、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数字化转型,提升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建设湖南“种业硅谷”,加快育种创新发展,积极发展农业工厂、智慧农场。推动绿色低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提供支撑。
一是开展管网系统整治。依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质效提升行动,加快摸清污水管网家底,深入查明雨污合流、错混接和渗漏等问题的具体情况,全力消除老旧城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等管网空白区。对进水BOD浓度低于100毫克/升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制定“一厂一策”系统化整治目标及整治方案,结合污水提质增效完善污水收集管网,提升进水浓度。
二是提高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水平。县域统筹,全面排查不正常运行设施,该改造改造,该建管网建管网,重点做好人口密集区域的排水户纳管工作。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污水管网建设运维体制机制,鼓励实施统一的“城乡一体”“厂网一体”“供水排水一体”等专业化运行维护管理,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资金的同时,地方政府要在如何激活社会资金、民间资本上多动脑筋,确保工程正常运行和维护。
三是推动黑臭水体系统治理。做好治污工程与流域治理规划、城市水环境治理专项规划、管网建设规划的衔接,认清水里和岸上、排口和管网、污水收集率和处理效能之间的关系,系统推进查污溯源、控源截污、水系联通和水生态修复。鼓励河长制湖长制体系向村级延伸,将农村黑臭水体管护纳入河长制工作体系,畅通上下级河长问题解决渠道,推动河长制落到实处。
一是对标美丽中国建设的总体要求,锚定县域生态美、人文美、产业美、治理美、生活美的多维建设目标,加强美丽县域配套体制机制建设,打造一批美丽中国县域示范样板。依托县域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与区位,发挥县域生态优势,构建县域绿色经济体系,显著增强县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二是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协调联动共谋美丽县域建设“一盘棋”,推动县域发展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聚焦本县特色元素,出台配套的美丽县域建设总体规划、实施意见、技术指南等指导性和实操性政策文件,建立健全美丽县域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挖掘县域特有文化、区域特征文化、民族特色文化中的生态元素,不断丰富新时代美丽县域建设的文化内涵。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美丽县域建设的行动指南,着力提升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实施县域生态环境队伍专业培训工程。加快推动县域层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协同开展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与新污染物等领域治理。探索引进县域“环保管家”公共服务,为县域生态环境“把脉问诊”,高质量开展县域生态环境治理评估工作,推动县域生态环境治理市场化、产业化。
一是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在“三区三线”国土空间管控基础上,科学划定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与生态廊道控制区;强化省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和提升“一湖三山四水”基础格局;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实现生态保护红线区与重点工程区的实时动态监测。
二是生物多样性系统保护。重点评估珍稀濒危物种、关键指示物种及典型生态系统的分布特征与保护现状,构建湖南省生物多样性数据库与决策支持平台。针对旗舰物种,在重要生态保护区划定关键栖息地保护单元,实施生态干扰强度分级管控。建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就地保护小区与迁地繁育基地,构建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响应系统,研发基于生物天敌的生态防控技术体系。
三是生态系统功能提升。实施基底生态改良与乡土植被重建工程,全面提升湿地水质净化和生物栖息地功能;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通过目标树培育、林分结构优化及阔叶化改造,增强森林碳汇、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推广近自然绿地、小微湿地群、生态化驳岸、昆虫栖息单元及乡土植物廊道等生态工程模式,在城市绿地系统中优先配置乡土植物群落。
近期,我省在“2025世界旅游联盟·洞庭对话”活动发布《洞庭对话宣言》,提出“守护旅游生态根基、发展绿色低碳旅游”。建议:(一)构建绿色文旅标准体系,引领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统筹生态旅游、绿色住宿、低碳出行等关键环节,加快构建绿色文旅标准体系。依托湖南旅游发展大会承办地率先开展标准试点,推动绿色标准向具体项目和场景落地。(二)强化生态旅游标准建设,夯实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根基。将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提出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理念融入标准体系,提升旅游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协同性。鼓励武陵源、崀山等世界自然遗产地区率先开展生态旅游标准试点,打造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互促共赢的“湖南样板”。(三)健全文旅产品绿色制造标准,提升产业链环保水平。推动绿色理念贯穿创意设计、原料选择、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制定碳足迹核算、能源效率、可降解材料使用比例等标准。888集团官网入口鼓励企业采用清洁能源和环保材料,积极参与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全面提升“湖南制造”文旅产品的绿色美誉度。(四)推进绿色标准融入文旅消费全过程,培育低碳消费新风尚。推动景区、酒店等场所实施节能改造,建立能耗监测机制,完善绿色景区、绿色饭店等评价体系。探索实施绿色积分激励机制,鼓励游客选择公共交通、低碳住宿、无塑消费等环保方式。
一是健全跨部门协同机制,强化生态环境统筹监管。建议建立南洞庭湖湿地保护修复专项协调机制,统一规划、标准与信息平台;依托并升级河湖长制,将湿地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核心生态指标纳入考核;建立联合巡查执法机制,重点打击侵占湿地、违法排污等行为;推动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制定补偿标准与评估办法,保障湿地生态效益。
二是系统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提升湿地生态功能。制定并监督实施湿地生态修复规划,重点攻坚杨树迹地二次成林问题,采取根桩清理、土壤改良、水系疏通、本地植被恢复等综合措施;实施关键候鸟栖息地生境改造(营造浅滩、深潭),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监测评估;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卫星+无人机+地面站),接入国家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实时跟踪修复效果,为精准施策提供支撑;制定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范与验收标准。
三是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赋能绿色发展。建立湿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与技术规范,将核算结果应用于:1.完善生态补偿政策,精准确定补偿标准与对象;2.指导搭建区域性生态产品交易平台,促进水源涵养、碳汇等调节服务类产品交易;3.规范与发展生态标识产品(如湿地生态农产品、有机水产),加强品牌环境认证监管;4.创新绿色金融支持,探索基于生态产品价值的抵押贷款、绿色债券等,引导资金投入湿地保护与可持续产业;5.科学开发生态旅游(如升级“观鸟经济”),强化旅游活动环境影响监管,确保保护前提下释放经济价值。